鋪地板的當天,因為有張貼公告要施工,所以先將龜甲網用釘槍固定在牆上,
外露的釘子就大膽的用鐵鎚打入牆面,矽酸鈣板表面已經上漆,又搞不懂牆面打毛的做法?
網路做功課後,發現可以利用龜甲網增加附著力,讓文化石不容易脫落,
其原理應該就像黏貼在磁磚後的網一樣吧!哈!不負責任的推測喔!
益膠泥的調配比例是粉量為3:水量為1,含有樹脂成份所以黏著性應該很強,
這包買很久了,一直不知道何時會用到,臨時也買不到白色黏著劑,就湊合著用了。
先將益膠泥均勻的塗在龜甲網上及文化石背後,因益膠泥較快乾,我跟小益手腳慢,
剛開始只塗約一塊文化石的高度,後面就放肆的塗抹益膠泥。
文化石塗益膠泥後,用刮刀刮出交叉狀。
Ruby問為什麼?這樣可以增強附著力吧!其實是憑感覺做的,不負責任的說法。
切磚是有點麻煩的工程,沒有專業的工具,小益剛開始用鋸刀鋸,但速度實在太慢了。
後來改用將文化石用抹布包裹起來,下方墊一塊木頭,朝木頭的外緣大約的距離敲下去,
沒有平整的部份用馬賽克剪〈圖一左下角紅色把手〉裁剪即可。
所謂熟能生巧,小益沒幾分鐘就敲好,後面就我負責塗抹,小益負責調整文化石的位置。
因之前做壁板已經有預留遮掩文化石的外圍厚度,此面牆的踢腳板也沒施工,
將來牆面填縫後,與地板的間隙可以完全擋住,還在想最底層要上填縫劑還是矽力康?
文化石以小木塊固定間隔,小木塊在Jimmy學校前的文具店購買,購買時間不可考,費用約15-20元。
7個小木塊替換使用,益膠泥太稀文化石容易滑落,若泥沾到文化石表面,
須馬上用淘汰的牙刷沾水刷洗,否則乾了會很難清洗。
牆面施工到一半已經約11點,一面看著下一站,幸福。一面開始收工,明天下班後再繼續奮戰。
原本的牆面規劃中沒有文化石的鋪設,只是雜誌翻來翻去都有文化石的蹤跡,
於是慾望就開始產生了‧‧‧‧‧‧
我要磚牆‧‧‧所以,自己擅自由網路訂了文化石‧‧‧
送來的卻是超氣派的岩磚,這送我也不要啦。堆放管理處幾天,賣家親自來換貨後,
搞的管理員交代小益說:用剩的泥記得分他一些,公共區域有塊磚剝落了要補‧‧‧
搞的鄰居在鋪地板後,跑來我家問當時送來的那磚是貼在那?
當時家一片混亂,我穿著睡衣在抹壁板的牆,預留文化石那光滑的壁面只有龜甲網。
為了大家的期待,挑燈夜戰,零晨12點,小益去補了公共區域的那小片磁磚。
接下來就剩填縫了,目前手邊沒填縫劑,只好等買到再繼續打拼了。
累嗎?累的是身體,卻有種坐下來也會笑的疲憊感,是滿足。